农用地膜在我们北方地区农业种植中广泛应用,地膜覆盖技术,因具有抗旱、保温、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效果而被推广使用。然而由于地膜的可降解性低,残留地膜破坏了土壤结构、阻碍根系生长,导致农作物减产。
大量的农用地膜重使用、轻回收,使废旧地膜对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。往年地膜都是在来年春播前进行回收,田间地头、道路两旁的树枝上、房前屋后挂满了废旧地膜,影响了人居环境。由于地膜的留地时间长,被牲畜误食,造成死亡,给群众造成一定经济损失。推广地膜清理回收,有利于防治农田土壤残留地膜污染,保护耕地资源。
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今年初发布的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(2021—2025年)》要求,“十四五”期间,大力推进废旧农膜机械化捡拾、专业化回收、资源化利用,建立健全回收网络体系,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处置水平。加强农膜回收重点县建设,集成推广典型回收模式。
今年农业部提出了“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”,其中之一就是以西北为重点的农膜回收行动。要求以棉花、玉米、马铃薯为重点作物,以加厚地膜应用、机械化捡拾、专业化回收、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,在甘肃、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区建设100个治理示范县,连片实施,整县推进,综合治理。
据介绍,废旧农膜的主要利用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将农膜粉碎、清洗后,通过热融、挤出生产再生塑料颗粒,之后深加工为聚乙烯管材、塑料容器、滴灌带等;另一种是用双轴撕碎机将农膜直接粉碎,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,加工生产下水井圈、井盖等再生产品。
2017年,农业部在甘肃、新疆和内蒙古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,加厚地膜全面推广使用,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建立,示范县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%以上,率先实现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。
目前大部分地区地膜回收主要以人工捡拾为主,地膜机械回收技术还不成熟,没有很好地解决回收率低、与秸秆和土壤分离等问题,回收作业成本高、效率低。
业内专家认为,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属微利行业,应尽快研究制定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,如扩大资源再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,并在用水、用地、用电及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等,逐步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网络,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加工和收购网点,鼓励地膜生产企业回收废旧地膜,推广“谁销售谁治理”“旧膜换新膜”政策试点,鼓励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回收旧地膜。